和往年一样,春节后的医院又面临着新一波的就诊高峰。作为附属医院这个无假日医院的医生来说,靳智勇没有“节后综合征”,也没有年后“收心”的缓冲期,全年365天临床工作常态化开展,假期和工作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顺着指引标识来到附属医院胸外科门诊,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早上八点的候诊厅已经有不少患者在等候就诊了。胸外科主任医师靳智勇教授说,节后门诊一直都处于高峰状态,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为考虑到春节假期所以延迟就诊,致使出现患者“扎堆”看病的情况。虽然一个上午平均要为四十余名患者诊察,最多的时候患者能达到六十余名,但是作为医生,靳智勇深知患者疾苦,及时给予病情指导,送上几句抚慰的话语,他认为这是对职业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回忆龙年春节,靳智勇幽默的说,他过了一个“忙大年”。结束了除夕的手术和查房,靳智勇计划回家看看老人,再难得的陪一陪孩子,好好过一个团圆年。然而医务人员的“年”,从来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电话一响,起身返岗,现实中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好像已经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大年初三,靳智勇的电话响了。一名重度肥胖并伴有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崔先生因自驾回四川时长时间疲劳驾驶导致缺氧,又不慎摔伤致双侧多发肋骨骨折伴右侧胸腔巨大血肿,这对本就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患者辗转四川和呼和浩特多家医院治疗却收效甚微,来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时,患者已重度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接到会诊电话后,靳智勇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查看患者病情,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收治入院。患者推入胸外科病房时,面容紫绀,意识模糊,血氧饱和度只有68%,情况已经非常危急。靳智勇及当班护士李敏、裴亚楠即刻投入抢救: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开通静脉路、生命体征监测、备血、积极准备急诊手术……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靳智勇还不能放松,因为患者重度肥胖且呼吸功能不足,胸腔巨大血肿压迫肺脏使得无法顺畅呼吸,再加上多根肋骨骨折,胸廓失去支持引起反常呼吸,随时都有加重的可能。
患者病情复杂,情况紧急,靳智勇顾不得考虑那时正是万家团聚的春节假期,随即发起网络急诊术前讨论,胸外科主任郭占林、副主任梁俊国也都在第一时间加入病例讨论,最终敲定了的手术治疗方案。
经过一夜的严密监测和充分准备,初四一早,患者被推入手术室。胸外科靳智勇教授、王宇飞医生、麻醉科石海霞教授,在双方团队的协作下为患者实施了开胸手术。手术清理了1000ml血肿,解除了患者肺部的受压情况,修复了多处骨折的肋骨,恢复了正常胸廓。医患同心闯过手术这一关。
第二关就是术后治疗护理。考虑患者既往呼吸功能不全及超高体重,术后需要ICU气管插管及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但当时医院重症医学科也已满负荷运转没有床位,怎么妥善安排患者接受术后治疗护理又成了问题。好在胸外科团队一直是最“给力”的后盾,护士长李洁、护士王晓彤和韩慧慧得到消息后,决定提前结束假期,紧急开启了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三对一”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服务。
年初五,华灯璀璨,目之所及皆是祥和与幸福。患者崔先生的身体情况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下稳定了下来,呼吸功能基本恢复,拔除了气管插管,改用了面罩无创呼吸机治疗。
爱与生命的接力在龙年的春天里温暖上演,患者脱离病痛的苦海,家属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胸外科的医护人员们相视而笑……这是靳智勇眼中最好的“年”。
“‘尽责’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是要用一生去坚守和践行的。从第一次诵读医学生誓言,第一次跟着老师上手术,第一次独立值班,第一次抢救患者成功,第一次收到锦旗,第一次代教学生……每一次都要如第一次,严谨、尽心、温暖,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一生的追求。”靳智勇如是说。
来源:党委办公室宣传科 郝雪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