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附院|新华社:医术仁心济苍生,文化浸润化人心——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20 浏览次数:121

【字体: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相互尊重、保护隐私、严守法规、加强沟通”为核心原则,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文化是医院的名片,也是医院的记忆;文化是医院的品位,也是医院的形象。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院”)把文化建设作为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附院积极推进高品质的医院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把创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医院文化之中,凝练出“向人民奔赴”的附院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医疗实践全过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品牌形象。

打造医学人文叙事空间

走进附院行政办公楼层的楼道,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一件件摄影、书法、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立体展现了医院红色传承、救死扶伤、潜心治学、马背行医、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看着不同年代的照片和还原现实创作的油画、雕塑,更深切感受到附院60多年来守护北疆儿女生命健康的动人故事。


image.png


附院在国内率先打造了医学叙事人文艺术空间,通过“向人民奔赴”医学人文艺术长廊,为医护工作者、临床学生以及患者和家属提供了接受艺术疗愈和文化浸润的场所载体,成为自治区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人文医学精神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


image.png


开展医学生和医护人员人文培训

在病房的工作岗位上,医护人员除了能收到各种检查报告单,还可能收到图书盲盒。

在“与‘新’邂逅,书式生活”主题医学人文活动中,职工服务中心的两支“送惊喜”小分队分别走进内科病房和外科病房,给医护人员送去图书盲盒。图书盲盒中精选了《克利夫兰——高效能人际沟通》《沟通处方》《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等人际沟通和医学人文的书籍,为医护人员学习沟通艺术、增进人文修养、营造人文医院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持。


image.png


附院重视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人文培训,以玉兰书房为载体,邀请郦波、袁钟、王岳、钱庆文等一大批著名文化学者和医院管理专家来院授课,常态化开展医学人文提升工程。原创情景音诗画《玉兰花开》、话剧《中国医生贺希格》、报告文学《树德》、口述院史《医声》等文化精品,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以生动叙事展现医学本质,以身边榜样传递人文力量,引导医务人员将对患者关心关爱成为自觉,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尊重,提升医患理解与信任。

加强社工和志愿服务

医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与医疗融合互促作用,创建了北疆白玉兰-医疗乌兰牧骑“双向奔赴”医疗行党建文化品牌,通过健康地摊、巡回义诊、医疗大篷车、科普乌兰牧骑四种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附院还以医务社工办公室和医院志愿者服务总队为依托,持续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多途径招募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image.png


营造人文关怀就医环境

医院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患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就医体验,全方位进行医院景观改造,努力为患者营造安全、便利、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让“美丽医院”不断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最直接和最感性的体现。

附院锚定“微创、高效、精准、前沿”方向,以“缩短时间、提升效率、减少费用”为目标,建设日间诊疗中心,成立急诊分流专班,构建“疑难杂症”患者绿色通道,打造疑难病诊疗“直通车”,直击困扰患者看病就医的痛点问题,彰显全力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坚定决心。


image.png


智慧赋能,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2020年,附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互联网医院,升级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将全院2000多位医务人员都“搬”上网,患者足不出户便能在线问诊;上线“互联网+护理”“互联网+紧密型医联体”,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