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援非故事,一场中非友谊;一生坚守初心,一往无前为民。
在纪念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派遣41周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院65周年之际,为表达对赛音贺希格教授的敬意与缅怀,医院以时代的思维、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语言、务实的表达,匠心排演了原创话剧——《中国医生贺希格》,9月15日晚,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文化建设年启动会暨原创话剧首演仪式在内蒙古艺术学院举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张焕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韩宏阳,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自治区监委驻内蒙古医科大学监察专员、二级高级监察官苏振荣,话剧主人公原型贺希格教授的爱人申鸰教授,自治区卫健委综合保障中心对外交流工作人员及自治区第24批援非医疗队队员及老队员代表,全国十四冬预选赛裁判团队,附属医院党委、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医院各行政处室、党支部书记、临床科室负责人、职工和学生代表到场观演。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建民主持并宣布首演仪式正式开始。
启动会上,学校党委委员、医院党委书记张立东代表医院党委,向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顾问团成员、导演团队、技术团队、内蒙古艺术学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参与话剧创作和演出的附院职工及所在科室致以诚挚的感谢。他表示,医院文化中蕴含着医院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近半个世纪以来,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9批次25名骨干医护人员参与援外医疗,克服伤病、语言、设备缺失、环境恶劣等困难,将医者仁心践行于援外医疗事业,生动诠释和践行了“向人民奔赴”的附院品格。值此医院建院六十五周年、医院文化建设年原创话剧的排演,是医院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行动自觉。希望全体附院人以榜样为标杆旗帜,树高尚医德医风,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共同“铸就时代新功”,用人文精神浸润医学底色,同时接好老一辈附院人的接力棒,凝聚精神内核,赓续“向人民奔赴”品格,践行“精医厚德 福泽民众”的院训精神,继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为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增色,激扬起医院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磅礴力量,为民服务、为国担当,在健康内蒙古、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并鼓舞着一代代附院人,接续奋进。医院文化体现着时代背景和行业精神,是医院历史发展的浓缩和精华,更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是医院确定的“文化建设年”,医院党委组建了文化建设工作组,全面梳理了建院六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凝炼出“向人民奔赴”的附院品格。《中国医生贺希格》作为医院文化建设年文化宣传周的首场活动,开启了医院文化建设新征程,将带动更多的医院文化项目落地生根,让优秀的医院文化进一步增强附院人的文化自信,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剧时长近两个小时,分为“序”“重返卢旺达”“扶危拯溺”“协心戮力”“切切情思”“福祸相依”六个篇章。以内蒙古援非医疗队远赴卢旺达,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工作真实故事为背景,通过描写急救手术、化解危机、平复情感和乐观向上的工作场景,还原了主人公及医疗队员,尽职尽责开展工作的状态。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演员们动情的表演,将该剧主人公、我院援非妇产科医生赛音贺希格,带领医疗队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施救病患的工作经历搬上舞台,讴歌了援非医疗队员的大爱与奉献精神,展现了附院人的家国情怀。观众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演出现场真情涌动。
观看话剧后,申鸰教授对话剧的成功首演表示热烈祝贺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谈道,医院把援非故事搬上舞台,重现了贺希格和队员们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感谢自治区、学校和医院各级领导,给予贺希格的崇高荣誉,感谢演职人员克服临床一线紧张繁忙工作等困难,在短时间内排演出这样一台站位高、有情怀、有水准的话剧。希望医院援非医疗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传承附院六十五年来的文化积淀,继续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现中国医生的大国风范。
来源:党委宣传部 赵昕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