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人文附院 | 今天,我们随丁奶奶一起追忆那些故去的前辈

2025-04-08 阅读204 关闭

一早又准点收到丁奶奶的问候微信,86岁高龄,可以熟练操作智能机,让我这样的八零后和“80后”的丁奶奶,成为了忘年交。

17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刚入职的我第一次见到丁云滇前辈。当时,医院正在筹备建院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个子不高还有些微胖的丁老师小心翼翼地抱着一摞几近眉宇的相册蹒跚着走进了院庆办公室。翻开那一本本带有特殊年代印记的相册,我们才知晓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丁奶奶就一直坚持收集已故同事的相片和生平资料,精心保管。


image.png


当丁奶奶一一展示自己视若珍宝的相册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每翻开一页,都仿佛在与旧日的老友无声地对话,这也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我知道,每一张相片,每一个人物,每一行文字,无不倾注着她多年的心血。


image.png


相册上一张张微笑、平和或严肃的面孔,那一个个曾经鲜活、意气风发的年轻生命如现眼前。他们的一生,短暂辉煌;他们的青春,闪耀岁月;他们的追求,激昂高亢。


image.png


从那时起,我的记忆里也植入了张崇义、阿尔巴金、高冠华……那一个个遥远又熟悉的名字。时间一晃来到了2023年初夏的清晨,我再一次见到了更加佝偻的丁奶奶和更多本的相册,又一个十五载春去秋来的故事,突然在塑封膜的彩虹纹里复活……


image.png


新中国成立前,全区只有54个医疗机构和19张病床。自治区建立之初,地方病、传染病横行。1955年,党中央决定建立内蒙古医学院,也是从那时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医学教育家和医护人员,从祖国各地奔赴呼和浩特。


image.png


1958年3月1日,医院建成开诊。除了服务于全区病人,老师们还要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疾病普查和防治。每年,医院10%以上的医务人员奔赴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北疆大地上,披星戴月,走村串户,一砖一瓦地打造起疾病防火墙。他们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手术;他们培训基层乡村医生,以便就近为农牧民看病;他们投入到应急救灾中,无私救治灾民。


image.png


为救治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克山病孕妇,老师们曾经24小时值守在医疗点。冬季的呼伦贝尔草原,冷风如刀,饿狼尾随,饥寒侵袭,困境始终如影随形。但是,他们守护的初心却从未动摇。一遇牧民求助,哪怕是在寒风彻骨的冬夜,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翻身上马,在夜色中踉跄疾驰,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


image.png


在日常诊治与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还不忘苦心钻研医术,力求突破。敖拉哈教授主持的蒙医布病(即“布鲁氏菌病”)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在全国牧区应用推广,张仲篪教授主持的东乌旗牧区蒙族儿童佝偻病调查分析结果获得重视,为全区消灭儿童佝偻病提供了“附院方案”。


image.png


1968年底,阙求豪医生为一名完全性断臂工人成功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十年后,又为一位双下肢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施行了左足右移植术,保住了他的一腿一足。1973年,为减少基层医院因医疗设施不足导致肺心病的诊治困难,李景森医生创立了简易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1976年,高仲明医生等人利用胃镜和结肠镜成功对上下消化道病变进行检查诊断……

在医院全体前辈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地方病得以有效控制,布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小儿营养不良和佝偻病防治工作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防治眼部残疾和克山病的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数十年如一日。医院前辈们为民族团结,为内蒙古卫生事业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怨无悔。他们的激情、梦想和勇气感动着无数后人。他们就像灯塔,照亮幽暗的天空,指引后人前进的方向。

这些为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终生的故事,不仅仅存活在附院几代人的记忆里,也封存在了丁奶奶那本印记相册里。在那里,一名名医学前辈的形象立体又鲜活,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回忆、去缅怀、去传承……

有人不禁要问,生命如此短暂,逝者已逝,总是缅怀过去的人和事情值得吗?

丁奶奶对生命却有着自己的认知:“生命因其短暂而珍贵,让鲜活的生命,品味存在的美好。让逝去的灵魂,获得永恒的安宁。以真心追求生命的圆满,让生命的价值在传承中得到超越时空的延续,这或许就是生命的真谛……”

时光荏苒,86岁高龄的丁奶奶仍然坚持为故去的同事留下时光的印记,以缅怀那曾经鲜活的生命,回忆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共同建设医院的每一个片段。筚路蓝缕,一路长相伴。

历史是一种生命力,可以滋润后人。为前辈树碑,为人物立传,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张立东书记和蔡超院长在《院史》中曾写下:“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精医厚德,福泽民众,前辈流风,后必承拓……”


稿件来源:文化研究与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杜   铃

校      对:郝雪泽

初      审:赵昕蕊

复      审:秦   颢

终      审: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