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天,我采访了李东霞,一位从容不迫的女性。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极具中式浪漫和美学的节气。春分两半,昼夜均等,这一天,大自然达到了终极平衡。这是很多人一直在寻找、追求的平衡,工作与生活如是,得到与失去亦如是。
回过头看李东霞近36年的工作历程,无论是时间分配,还是精力投入,似乎与春分的平衡之道相去甚远。临床、教学、科研这些角色下的李东霞对于普通人李东霞不可避免地有了磨损。
1988年,李东霞以亮眼的成绩从当时的内蒙古医学院毕业留校。
“我们那会儿毕业,按照大学5年成绩,前30名有资格留校。”
留校后,李东霞一直在附院皮肤科从事临床工作,并于2000年攻读了硕士学位。
“皮肤病涂点药膏就行了”这样的大众误解一直存在于皮肤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
“事实上,皮肤病病种繁多,多达2000余种,覆盖面非常广,影响非常大。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会涉及皮肤病,只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
李东霞所在的附院皮肤科作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在专业领域方面享有盛誉,各地急危重症及疑难患者的转诊量一直居高不下。2023年诊疗总人次146887人次,开展5次MDT(即多学科团队协作,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出院1405人次,皮肤外科手术2645人次(住院606例,门诊2039例);皮肤病理4984例。
近15万的门诊量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小科室皮肤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规模,这样的规模不仅在自治区首屈一指,放眼全国,也属于中上水平。毫无疑问,这给皮肤科医生带来巨大挑战。
“我们常说,出门诊是脑力+体力的工作,很多时候40多个号会不停加到60。”
面对疑难重症和外地未提前预约挂号的患者,李东霞总是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加号就诊的需求。提前10分钟出门诊、晚半小时结束门诊成为她长久的习惯。
作为病房医疗小组组长,李东霞还承担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MDT的开展以及指导下级医生制定、调整诊疗方案的工作。
由于对皮肤病的不了解,很多人会延误治疗,导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
“之前一位30多岁的患者,发高烧,后背巨大脓肿”李东霞边说边比划出盆一样的大小。
“其实这个病人是糖尿病,已经酮症酸中毒了,但他自己不知道。当时把这个切口切开的一瞬间,脓就跟‘喷泉’一样喷了出来。”
“这样的情况如果不主动给予干预,给予及时的治疗,会合并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为了能够帮助指导更多人了解重视治疗皮肤病,尽管临床工作繁忙,李东霞仍积极响应医院开展的互联网医院线上咨询业务。目前已为6500多名患者提供线上诊疗服务,尤其是疫情期间为患者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咨询。
这样的线上咨询量意味着,下班并不是工作的结束。
“虽然是线上问诊,但并不代表它简单,很多时候我们要从患者提供的模糊照片和不准确的描述中去思考、判断,这其实很耗费精力,我们大脑要不停地运转”。
“工作很忙的时候,就只能等到休息时间做这个(咨询),有的人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回复而抱怨,其实我们的日常工作已经很饱和了,只是希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到更多需要的患者”。李东霞平静地回忆着。
被误解是每个医生都会遭遇的处境,每每这时候,李东霞总是会换位思考,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绝不耗在负面情绪中。她深知,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会关注自己的问题,甚至放大。
“患者对医生的渴望很多时候是超过病情的”。
“医生和患者之间要建立信任,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也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诉求不断变化,医生作为医患关系的主导者,还是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李东霞是这样要求下级医生和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遇到查房时沟通不畅或者调整治疗方案时,她会在查房后,尽可能用通俗的大白话再和患者家属沟通。她总觉得,心气儿顺是平衡医患关系的首要原则。
“回顾自己职业生涯中做成的每件事都是在责任感驱使下完成的”这是李东霞朴素的想法。
这其中就包括她的主攻专业方向——皮肤病理及变态反应过敏性皮肤病。通常来讲,皮肤病的诊疗仅仅关注皮肤是不够的,皮肤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一个窗口,这就需要具备透过窗口看到身体发出的风险信号的能力。
作为多数皮肤病诊断的金标准,皮肤病理是皮肤性病学科最重要的亚专业之一,为进一步确诊和提供诊断线索方面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诊断能力上不去,就谈不上治疗,所以皮肤病理的水平代表着皮肤科学术发展的水平”。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皮肤病理医生不是毫不费力的,需要同时具备皮肤性病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病理学知识。李东霞用“巨大”来形容她在专业上付出的心血。
自2007年起,在医院和科室支持下李东霞共主持举办了7期“内蒙古自治区皮肤病理学习班”,主持皮肤病理方向的国家级继教项目3项,开展“皮肤病理特殊染色”新技术及免疫荧光诊断技术,为普及提高自治区皮肤病理诊断能力水平做了大量推广工作。2023年,皮肤病理室完成近5000张皮肤病理切片、200张特殊染色切片、100张院外疑难会诊切片。
“病理阅片室永远都是皮肤科最晚关灯,最晚走的。因为皮肤病理是很细(致)的工作,需要静下心来在显微镜下去观察、去甄别,新的病种、新的知识太多了,要不断地去学习充电,才能拿出更准确的诊断”。
很难说是学术研究造就了李东霞这样的性格,还是她的性格本身与做学术适配。
“我喜欢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可能我这种性格更能坐得住,静下心来”。
“蔫”是李东霞在犹豫片刻后,找到的对自己性格的归纳。她说自己不善于表达,但也没有怕过。
当然,李东霞也并非不会感到压力大,散散步,看看学术论文,是她酣畅淋漓的放松方式。随着年龄的增加,她越发明白做学术往往拼的是体力和耐力,她照旧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事,耐心地等待,允许一切发生,其他的,都交给时间。
李东霞马上要退休了,她的工作强度一点没有小。作为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病理学组委员,为了自治区专科学会的组建和学科梯队的发展,在2023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变态反应学分会并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她希望在退休前尽快培养起中坚力量,帮助各盟市和基层医院做好皮肤病理及变态反应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升自治区皮肤病理及变态反应学科的整体诊断治疗水平。
李东霞还没有对退休生活的畅想。她还是习惯性地干在前,这种踏实是她内心自洽的平衡点。
李东霞个人简历
李东霞,女,1965年8月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于2016年4月-2022年12月担任附属医院第七党支部支部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病理室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皮肤和性传播疾病质控中心成员,国家皮肤质控中心银屑病学组成员。1988年7月内蒙古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至今,并于2000年-2003年攻读硕士,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3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理及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疾病。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项,主编《皮肤科典型及疑难病例集锦》,参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著作两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7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华系列论文7篇、CSCD论文18篇)。
教育经历
1983.9-1988.7 内蒙古医学院 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2000.9-2003.7 内蒙古医学院 硕士研究生
曾于北大医院皮肤科、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西京医院皮肤科、山东省皮肤病研究所研修、进修学习皮肤病理学。
工作简历
1988.8—至今 历任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教授
2016.4-2022.12 任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七党支部 支部书记
学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病理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过敏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内蒙古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
内蒙古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内蒙古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内蒙古康复治疗学会副会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常务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常务委员
JACI中文版编委
《Allergy》中国专刊特邀编委
《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人
个人荣誉称号
199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 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曾荣获内蒙古医学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三等奖,1999年被自治区卫生厅授予自治区医药卫生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1、2002年被评为全区大中专学生(研究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志愿服务队员”,2003年被评为全区优秀研究生毕业生。2007年12月被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授予第二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医师提名奖。多次获评附属医院优秀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
2018年第八批草原英才团队《皮肤恶性肿瘤及疑难皮肤病理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
2019年荣获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二届医师节“优秀医师”称号
2019年获内蒙古医科大学“师德榜样”称号
2021年荣获内蒙古医科大学科研先进团队称号《皮肤恶性肿瘤及疑难皮肤病理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团队》
2023年12月荣获首届“感动附院人物”。